“质”“量”并举、“效”“能”并进、“研”“用”并行 ——我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发布者:顾心竹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1056

  学校转设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夯实科研基础,提高科研质量,狠抓各项科研工作的组织落实,统筹布局科研治理体系,全面优化创新生态,科研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科研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质”“量”并举。2023年我校第一次作为依托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后三次组织专家辅导会,动员相关二级学院(部)和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从申请书填写指导到筛查“定位”精准推送,从形式审查把关到专家把脉问诊,提供“一站式”全程跟踪服务。最终成功申报项目数与去年同比增长89%,顺利通过形式审查、成功进入评审程序。6月,我校杨海华老师申报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支持体系研究”项目获得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立项,是我校转设以来首次获立省社科基金项目,为我校社科项目的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永磁同步电机改进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等6项项目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立项,与去年同比增长50%。

  科研平台“效”“能”并进。2023年上半年,我校共新增当代苏州研究院、苏州城市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苏州城市学院智能动航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城市学院高档数控机床主轴协同创新中心四个校级科研平台,至此学校已建有2个市级科研平台,10个校级科研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发挥苏州城市学院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建立专门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提升平台的运转效率与科技服务能力,引导平台产出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激活平台活力,提高平台效能,积极打造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科研平台。

  科技创新“研”“用”并行。2023年上半年,我校共申请专利39项,与去年同比增长19.5倍,约为近三年专利申请总数的1.6倍,其中PCT专利1项、发明专利30项。专利转化工作也取得新进展,王岩岩等的“一种用于光电器件的复合型减反射膜”、梁志涛的“一种新型机械电控集成式伺服阀”等两项专利成功转让,实现了我校专利转化“零突破”。学校始终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激发教师群体的创新活力;并先后召开科技工作会议与专项工作推进会,专题研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强化二级学院(部)成果转化意识,开阔视野、提升业务能力,加强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建立专利申请预审机制,提升专利稳定性,探索以市场商业导向的专利创造新模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起点上,学校集聚各方优质资源,在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表明我校科研水平在稳步推进,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学校广大科研人员也正积极投入科学研究,踊跃申报科研项目,扎实提升科研能力。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做好“有组织的科研”,充分发挥高质量科研工作在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引进和培育科研团队;积极扩展渠道,汇聚校外优势资源,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