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关注报道我校“融城思政”品牌建设工作

发布者:顾心竹发布时间:2023-12-07浏览次数:95

  12月7日,《苏州日报》A05版以《苏州城市学院将苏州特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融城思政”品牌——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为题,报道我校“融城思政”品牌建设工作。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我校坚持校地融合发展,通过“明确目标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六大工程’,做好融合文章”“创新工作举措,放大融合效应”等路径,将苏州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融城思政”品牌,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把苏州发展实践优势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胜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质量、效果“双提升”。现将有关报道转载如下: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苏州城市学院坚持校地融合发展,将苏州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融城思政”品牌,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把苏州发展实践优势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胜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质量、效果“双提升”。

  明确目标定位,强化顶层设计

  正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先导。作为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苏州城市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办学理念,积极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苏州发展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文化积淀深厚,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资源库。”校党委书记芮国强告诉记者,推进“融城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的有效途径。

  为此,学校明确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影响力、发展贡献度”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专门设立“融城思政”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全校“融城思政”建设工作。制定《苏州城市学院“融城思政”品牌创建工作方案》,系统规划整体布局,引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压实工作责任,形成校内工作协同机制、校内校外工作联动机制,凝聚强大合力。深度参与“在苏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建设,加强学习借鉴。

  实施“六大工程”,做好融合文章

  学校坚持体系化推进,把“融城思政”建设贯穿到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创新实施理论武装、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六大“融城”工程,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带动整体工作全面开展。其中,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教学与苏州发展实践双向融入、创新融合是重中之重。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用‘融’的理念将苏州独有的‘思政元素’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来,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手段全面创新。”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强奎介绍。日前,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专题课《“闯”出来的昆山之路——新时代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生动实践》在学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进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而今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授课老师以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切入点,通过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据、一系列实验,直观形象展现了“昆山之路”蕴含的“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精神密码。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现场互动不断。

  学校还制定了思政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标准,通过融媒体手段,鼓励师生开展沉浸式教学、体验式学习,采用微视频+课件演讲的展示形式,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中真学、真信、真用,全面提升了育人效果。

  创新工作举措,放大融合效应

  实践是成长的沃土。在开展“融城思政”工作过程中,学校突出实践育人,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苏州发展实践优势,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助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成才。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进辅助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青春里的苏州记忆》思政实践教学教材(口袋书),在全市遴选10大类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基地,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价值观指引。与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市公共文化中心、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等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开展思政教育结对共建,探索形成“理论讲授+场景体验+网络思政”的合作育人新样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厚植爱党、爱国、爱乡、爱校情怀。

  学校大力加强苏州发展实践研究和“融城思政”工作研究,增强对“融城思政”建设的科研支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志宏介绍,目前学校已形成文正智库、太湖研究院、苏州发展研究院、当代苏州研究院、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在内的市校级两级“3+14”科研平台体系,为“融城思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此外,学校还注重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挂牌成立苏州城市学院附属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城市学院附属苏州市艺术学校,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成立美育中心,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走进校园,为师生上演原创昆剧《范文正公》和《奋进新征程 丝竹颂中华》民族音乐会,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德行,以经典艺术作品浸润师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