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忧乐融思政——苏州市首届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论坛暨大中小学“融城思政”品牌建设一体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祝仁涛发布时间:2024-01-12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融入思政课,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根脉,积极建设“融城思政”教育教学品牌和培育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16日,由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苏州城市学院主办,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协办,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融城思政”名师工作室承办的“苏州市首届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论坛暨大中小学‘融城思政’品牌建设一体化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及苏州市大中小学的领导、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三十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刚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仲宏致辞。他表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召开本次研讨会适逢其时,意义重大,有助于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及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简要介绍了苏州城市学院以及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学校转设以来在“融城思政”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希望与会单位共同努力将论坛常态化,并以此为平台推动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苏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副处长周蔚作了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政策及其实践的主题分享。他重点介绍了苏州市高等教育工作的实践和一体化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苏州实践。他强调,要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坚持齐抓共建、纵深推进,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坚持专兼结合、担当使命,构建师资队伍体系;坚持内外结合、同频共振,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在教学实践展示阶段,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教育集团朱秀平老师、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于梦琴老师、苏州市景范中学校马耀宗老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邓会敏副教授进行范仲淹忧乐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分享。

朱秀平、于梦琴立足于小学教学实践,通过各种形式挖掘范仲淹忧乐精神,致力于把范仲淹忧乐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朱秀平认为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应该做到:结合生活实践,引起学生共鸣;坚持学生为本,主动构建知识;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感官冲击;增加实践体验,将知识化为行动。于梦琴分享了如何通过制度、环境、活动、课程全方位实现“范式文化”对“思政课堂”的浸润。

马耀宗通过对比范仲淹的忧乐观与毛泽东思想,以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视角强调范公的先忧后乐精神、毛泽东思想之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邓会敏则作了把范仲淹的忧乐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学内容的说课,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在主题分享阶段,由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陆春花、苏州市景范中学校党委书记沈宗健、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学术处主任、正高级教师(三级教授)程振理、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课程基地负责人、教育学博士牛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丁利强作专题分享。 

陆春花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以及人格塑造的启蒙阶段,小学教育也起步于榜样示范。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日后成为有责任感、有同理心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沈宗健从思政教育与德育关系的切入点进行探讨,提出“融城思政”应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政教育和自下而上的具体德育的思考。程振理认为可以从立足教育强国的视角,通过课堂导语、教材学习、教学组织、学科实践和校园文化等多维层面,探索范仲淹忧乐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的路径。牛波则以范仲淹“庆历新政”为项目学习案例,探索了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丁利强指出,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规律,通过加强课程联动建设、校地合作建设、校际互动建设等多途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范仲淹忧乐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在自由交流阶段,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顾苏云表示,这是一次立意深远的会议,根本目的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从课题研究、案例收集、教材开发等方面畅想规划了未来范仲淹思想研究和“融城思政”充分结合的建设工作和美好愿景。

我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处处长朱跃表示,范仲淹的思想是一座富矿,对范仲淹研究应守正创新,在学理性和原创性上下功夫,注重第一手历史材料挖掘,并在人文经济学的视域中结合网络时代要求进行传承和创新。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峰认为,范仲淹的天下情怀与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宗旨高度契合,应该把忧乐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弘扬下去。

自由讨论结束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强奎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政治站位很高,立足人才培养深入研讨文化传承,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频共振;“融城思政”特色彰显,不同学段的专家、老师结合校本资源分享了真知灼见;“大思政”格局构建成效显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坚持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他提出要通过共建共享“大思政课”资源,把范仲淹忧乐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名誉会长、范文正公第28世孙范敬中先生发表会议闭幕演讲,他指出论坛举办非常成功,并表示,范仲淹始终心存敬畏,做到慎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格典范,忧乐思想与精神永不过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是苏州城市精神的文化名片,在当下尤显珍贵。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范以辉发出了组建苏州市范仲淹教育思想联盟的倡议。

最后,顾苏云、仲宏、范以辉、朱跃为参会分享专家和思政课老师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心存忧乐融思政”,本次会议聚焦范仲淹忧乐思想及“融城思政”品牌建设,首次搭建了一个宽领域、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平台,提出了建立苏州市范仲淹忧乐思想教育联盟的重要倡议,对于未来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融城思政”品牌建设一体化提供了方法和路径的重要借鉴。

 

(马克思主义学院)